学院资讯

首页 / 正文
【毕业作品展系列报道】能产生共鸣、能解决问题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
作者: 编辑: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9/05/15 点击数:


(记者:唐婷 谢伶俐 张力)素颜妆,头发披散在肩头,戴着一副黑色圆框眼镜,身穿白色雪纺衫、黑色西裤加上灰格子外套,端庄大气,面带微笑地走在美术馆里的人就是本场2015级产品设计展的指导老师之一——汤澜。汤老师毕业于重庆大学,是一名硕士研究生,除了担任讲师以外,还担任我校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和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。她涉及产品设计专业大部分科目,主要以交互设计、用户体验为主。

(图中汤老师正在给参观展览的学生介绍各个作品   唐婷/摄)

不是所有的“设计”都能叫“设计”

很多人认为“设计”就是指绘出新的图样然后制作成产品,但是汤老师说:“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够被称为是‘设计’,那些能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或者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才叫设计。”对于汤老师来说,她不注重学生的作品主题是什么,无论是设计家具、文创产品,还是灯具、汽车,这些都是可以的。不分产品类别,她更注重学生产品设计的创意来源、表达理念以及能否与用户在某一方面产生共鸣。

她所指导的四位学生的产品设计方向为家具、文创产品、汽车和情感类产品。汤老师鼓励四位同学去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,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自己想要表达的点。实习的公司、自己学习的地方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宠物,甚至看过的电影都可能是灵感的来源。汤老师也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灵感进行引导,她说:“学生必须要有自己想做的方向。比如说做家具,家具有很多,你是想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,还是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出发,这是我带的每个学生必须思考的事情。”

当她谈及这些学生时,脸上还隐隐露出自豪,昂着头指着作品上下比划着向我们介绍:“一个设计会考虑很多方面,比如成本、大众喜爱程度、用户操作是否方便等,其中有一项不适合就会把设计毙掉。比如《未来高速路智能化路设障车》这一作品,设计者何雨航原本从一首古诗词中得到灵感准备做家具,当时画出来的设计图很漂亮,之后发现成品的成本价格过高,不能满足大众消费,无奈之下只好放弃。”汤老师感到有些遗憾,“当时何雨航的第一件设计作品被放弃还是很可惜的,但是为了顺利完成毕业设计,就让他重新做设计,从‘解决问题’和‘情感共鸣’上入手。后来他去往一家汽车公司实习,对汽车行业有所了解,加之对生活的观察,发现高速公路上出事经常来不及摆放路障,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针对这一问题,他决定做路障车。这就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设计出来的作品。”

(图为汤老师所带学生设计的作品——“路障车”模型  唐婷/摄)

注重理念,安排为期5个月的前期调研

同学们为毕业作品花费了1年左右的时间,除去实习时间,光是前期调研就花费了5个月。汤老师表示,“我们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前期调研,因为我比较注重理念……人看了这个东西会不会产生共鸣非常重要。相比之下,设计造型没有那么的重要。”因此,汤老师在设计前期会安排学生做实地考察、查找调研数据库、翻阅过往比赛作品以及设计书籍等调研活动,再分析调研结果,从中剖析受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。并且汤老师会要求学生们做完前期调研后在大四回校的时候交初稿,并于去年11月确定作品大方向与产品的定位,今年3月份回校给她看产品设计进度。私底下,她和四位学生有个微信群,这样在学生放假回家或者实习过程中,只要学生有设计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群里找她,她也会细心地作出指导。

“因为我们非常注重理念,所以前期调研比较费心费力。”汤澜老师给我们讲述了《山与城》设计者余琳的设计经历。

余琳是一位旅游爱好者,她发现重庆近年来有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网红景点。“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地标,它是带不走的。那么如何才能让来重庆旅游的人将“重庆”带走呢?于是她调查了重庆各个网红景点,在不同时间段(旅游旺季、淡季)、不同天气下多次进行实地考察,拍了很多素材。调研了这些景点的旅游产品,那些大家都喜欢并买得起的产品,比如明信片、书签等文创产品。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种族的游客进行调查,找准人群定位。最后余琳将重庆网红景点这一元素融入了产品设计之中,设计出了很多带有重庆网红景点的文创产品。”汤老师认为余琳这一成功的设计跟她的前期调研分不开,将旅游现实与游客的情感、需求联系起来。

(图为《山与城》部分作品 兰卉/摄)

“so baby have ~”汤老师的电话响了,尽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结束了,但她仍未停歇。

友情链接: 学校官网 | 学校教务处 | 学校学生处
邮编:401520 联系电话:023-64289346
地址:重庆市合川区学府路9号
版权所有: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